《波光》影像静帧

访堂|现在几点了 X 石慧

25/05/2025

今年6月,莫名堂将在伦敦空间呈现展览“现在几点了”。展览呈现了张凯来、王雪翰、魏文涛石慧四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试图探讨时间——这个宏大、古老,同时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概念,可能具有的其他形态。


在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时间不再是一条线性的绳索。它被切片、拼贴、挤压,又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应的叙事如何产生变化,所谓的现实如何发生松动。对于时间“其他形态”的想象,也是对于“其他生活”的想象。在这个意义上,展览试图讨论,如果时间不是线性的,我们可以如何重新理解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如果与“过去”和“未来”相关的概念并不像我们习以为常的那样坚固,我们的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如何生活。


本系列推送将呈现我们对四位参展艺术家的采访。每一位艺术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扰动了现实,在我们的谈话中,他们分享了这些扰动是如何发生的。

石慧

独立摄影师,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作品关注对自然、场所、时空的理解与探索。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杭州。

Q1:现在几点了?

石慧:东八区18:04

Q2: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参展的这件《波光》吧,你是在什么情境下做了这件作品,又想表达什么?

石慧:这件作品是一个空间影像作品。影像的部分是一段3分钟的视频,一些由水组成的图像上,有一艘船缓慢地穿过整个画面,同时还有一些视频片段镶嵌在底纹中。随着声音的起伏,画面会呈现忽明忽暗的状态,当船驶过后,画面最终归于平静。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在一个围合空间中,空间中的光线完全来自于影像,步入这个空间,跟随现场的声音、光线的明暗、流动的影像,沉浸在我编织的对于西湖的记忆之中。这件作品想表达的是我眼中的西湖,它是非常个人的,也是长久以来我和西湖的关系。每当我在湖边面对湖面的时候,层层的波浪就好像是它在和我对话,像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这种久别重逢可能也是我和自然的久别重逢。现在再回看这件作品,可能很早就在脑中萌发了为这位“朋友”留下影像的想法,所有的计划安排、拍摄制作,也许都只是跟随直觉,把这个想法慢慢实现。所以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就是为这位“朋友”留念。

Q3:在看《古道》这个新的作品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些和波光的共性或者被延续的特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你的作品中,“摄影是个切片”,这个感觉很明显。抛开所谓的摄影是几分之一秒的切片,你的作品中的切片感,更像真的拿了一把刀,剜下了视线的一片。在古道的第二部分,顺着视线延伸的拍摄(像一层一层在同一个孔洞里挖木花)。和古道的第四部分中,一个固定视角,半透明材质的单张照片被叠了起来(像生物立剖也像Leandro Erlich的云)。你有这样的感觉么?

石慧:确实会有,可能拍摄时我真的有在认真地凝视自然,试图和它对话吧哈哈。如果把自然当成是一个整体去看待,它也和任何生物或非生物一样,可以从时间上切割成一瞬间,也可以从空间上切割成一片,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让我更好地去理解它、欣赏它。Leandro的云我也很喜欢,我记得他好像很早就开始接触建筑学知识,所以可能也会喜欢用这种非常理性的方式去分析一朵毫无规律的云吧,当然这只是我从自己的角度去做的一点小小猜测。

Q4: 你镜头的视角,作品的展呈方式和你身处其中的观看方式有一致性。《波光》中,固定机位-环绕的三屏-人在西湖边,与《古道》中,手随眼动-四个章节-古道行进。这种一致性是你刻意维持的么,是在创作前就有安排,还是在展呈时才营造的?

石慧: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的作品想重现的一直都是带有我个人印记的自然。创作开始时会有一些想法,但更多更具体的层面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在与自然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清晰的。只有一点是从始至终不变的,那就是想要通过作品尽我所能地还原我在面对自然的现场所感受的感受,可能是这种对临场感的尝试,体现在作品中时,就会在观看方式上趋于一致。

Q5: 为什么那么喜欢用拼接?

石慧:最开始是和我的研究方向有关,摄影作品中涉及的形式、观念、媒介都在不断更新,一件作品更像是一个意义生成的场所,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对作品意义生成的方式很感兴趣。期间接触到了符号学对文本的一些阐释,认为文本是一种织物,在不停地编织之中不断生长,⼀切文本的建构都是过去引⽂的镶嵌组合,而图像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也是一个意义生产的场所,编织不同的图像素材,体现在作品中的可见形式可能就是拼贴、重叠、镶嵌吧,尽可能重现身处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丰富性。

Q6:不管是《波光》还是《古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你似乎对这种场景,这类主题有迷恋感。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为什么用摄影作为转换媒介?

石慧:我觉得我更多是对自然或者风景的拍摄比较沉迷,如果想借由作品来表达一些想法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以风景作为主体。这种自发的选择好像追溯不到一个具体的契机,可能是因为我的关注点一直围绕着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环境中,重返自然时,内心的感受会很强烈而更有共鸣。至于你说的这种场景感、主题感,虽然我没有刻意为之,但我很享受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感觉,自然从遥远的时空来到我的面前,和自然对话,可能也是和那个遥远的时空对话吧。

Q7:你之前强调过,自然作为主题与主体对你作品的重要性。当“自然”和“摄影”一左一右夹着“时间”这个词,有一种张力。你怎么看你作品中的时间?摄影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石慧:自然太丰富太庞大了,我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记录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地重构自然。我想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对我身处自然时的感受的记录,通过把现场撷取的素材和我在场的感受重新编织在一起,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去重新塑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中的自然叠加了我的感受和认识,虽然取自真实,但更接近一种内心的风景,带有我的印记,所以是非常主观也非常个人的表达。摄影作为媒介时,作品中的时间性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部分,而当自然作为主体时,时间性似乎无形之中被强化了。我用片段式的记录,一层层编织、还原和重现自然的过程,恰好对应了自然穿过时间,在不同时空留下痕迹的过程,也印证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丰富样貌。

展览现场图

Q8:有换媒介的打算么?

石慧:我一直有在考虑和尝试更适合我表达的媒介,未来对媒介的选择可能会更广泛,不会特定局限在摄影,如果有精力的话,我想把我感兴趣的都体验一下哈哈。但是不管未来会选择什么方式,摄影对我的意义都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忠实的伙伴,它像是一个桥梁,让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